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教育 » 学思践悟
【艰苦奋斗再出发】参加暑期赴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心得

作者: 摄影:

2018-09-19      字号:【    

党员干部应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加暑期赴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心得

周甲辰

关于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本人从课本上、广播中、电视里曾无数次接触过,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参加本次专题培训,亲身踏入太行山,参访红旗渠,通过观看专题片、聆听专家讲课、游览青年洞和红旗渠分水闸、参观红旗渠纪念馆、与当年劳模交流互动等,真切感受到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体验到红旗渠精神的伟大,终于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接受了洗礼。人间奇迹红旗渠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非常丰富,陈弘同志在培训班总结会上曾总结出21个方面的启示,且对每一方面的启示都作了具体细致的讲解,入情入理。在此,本人仅就红旗渠修建中所体现的孺子牛精神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牵住牛鼻子

牵住牛鼻子意指抓住主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面临即将到来的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作为远近闻名贫困县的林县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繁重非常。但是,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县委书记杨贵等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于是果断召开会议,作出把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的决定,并向全县人民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修建红旗渠的决定是杨贵和领导班子成员倾听群众呼声的结果。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全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30多次,其中有5次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解放初期,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需要远道取水。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庄稼几乎绝收。可以说,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最缺的是水、最盼的是水、最渴求的还是水。有水就有生路、有水就有活路、有水就有一切。杨贵一班人决心修渠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红旗渠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去民愁的工程。

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杨贵和领导班子成员立足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为解决缺水问题,杨贵曾耗费一年多时间,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查找水源、勘探线路,研究方案,基本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的设计和概算,决策前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在这一方面来说,红旗渠精神就是一种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林县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才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突出阶段主题,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这新的创业三部曲,彻底改变了林县的落后面貌,让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现代化新林州呈现在世人面前。

综上所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把握主要矛盾来确定前进方向,这是红旗渠工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由于把握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所以,林县人在特别艰苦与复杂的年代,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地方,能排除一切干扰,顶住种种压力,团结一心,集中人力、物力等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潜心奋斗,最后创造出人间奇迹。今天,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强调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要统一行动,协调推进。我们认为,这也就是要牵住牛鼻子。我们在高校工作的同志应该始终牢记牵牛鼻子的方法,牢牢把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任务,突出阶段性重点工作,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修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红旗渠,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鼓足牛蛮劲

牛有蛮劲,肯干实干苦干,坚忍不拔。修建红旗渠的杨贵和林县人常使人联想到无惧重负,不问路远,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牛。修建红旗渠难度之大,难题之多、工作之复杂令人难以想象。直接摆在桌面上,怎么也无法回避的就有五大困难。一是缺钱少粮。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动工,当时全县只储备300万元现金,3000万斤粮食。二是人才匮乏。全县只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大部分民工没有渠道施工经验。三是水源较远。要保证水量必须到山西境内漳河上游修坝引水,距离较远而且已跨出省界,牵涉到两省两地协调问题。四是施工难度极大,引水干渠要经过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而且由于水源地海拔较低,渠道水流落差很少,稍有不慎,修成的工程便可能无法通水。五是孤立无援。当时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工程动工时根本看不到任何外界援助。可以说,启动红旗渠这一浩大工程,杨贵和林县人除了“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决心和一身牛劲以外,其他什么都缺。他们所面临的五大困难其中任何一条都足可以让人退缩。

但是,杨贵和林县人民并没有畏缩不前,更没有被吓倒,他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等、不靠、不要,“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以令世人称奇的果决与速度行动起来,仅仅几天时间,在县里、公社和大队三级主要领导均在外开会的情况下,数万民工就被组织起来开赴工地。此后,在长达十年的修渠时间里,他们凭借一股子牛劲,无论碰到多少困难,受到多少委屈,都没有动摇修渠的决心和信心。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不懂工程管理,就从县、乡、村抽调得力的干部充实到建渠一线,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缺乏技术骨干,就从省内外延揽、招聘,同时在工地举办石匠培训班、炸药培训班,现场培养。在这一意义上说,红旗渠精神就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一种舍命苦干的精神,一种真抓实干的精神。林县人就凭着这种精神,在太行绝壁上人工一锤一凿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完成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建造出了一条总长1525.6公里的人间天河,完成了一部人与大自然殊死搏斗的壮丽史诗。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横下心扎扎实实干”。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我们党是靠顽强拼搏,扎实苦干起家的,也是在顽强拼搏,扎实苦干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各项工作仍然需要苦干与拼搏精神。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有人苦干拼搏。林县人凭借苦干修建红旗渠,克服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突破了常人无法跨越的难关。以此来看待我们所从事的高教事业,有多少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又有多少难题不能解决呢?习近平同志曾勉励青年人:“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我们学校当下既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我们只有摈弃幻想,远离空谈,无惧困难,不怕风险,像修建红旗渠一样扎扎实实一锤一凿搞好本职工作,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无愧于组织培养和教职员工的信任,无愧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三、保有牛脾气

牛的性子很倔,认定的路会一往无前、心无旁骛地走下去。红旗渠在决策与修建过程中,曾面临不少岔道,一不留神就会偏离方向,关键时刻几次都是县委书记杨贵的牛脾气起到了决定作用。修建红旗渠工程大、战线长、投入多、施工难、保障差,主持者须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工程一旦失败,不仅会葬送个人的政治前途,还会身败名裂,被钉上林县历史的耻辱柱。当年杨贵提出修建这一工程时,与会班子成员惊讶者有之、感叹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少人善意劝告他三思而后行。但是,杨贵有自己的牛脾气,自己已认定的东西决不轻易改变。他说:“大家放心,出了问题我一人负责”。掷地有声的语言显露出他像牛一样具有坚硬的骨头与实在的品性。红旗渠开工一个多月后,杨贵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施工组织存在很大问题:工程全面铺开,战线太长,资源和能力分散,后勤保障困难,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等。为此,杨贵提出,要全面否定原定建设方案,调整工程施工安排,集中力量分段、分期实施。但是调整方案需要重新调整人员、资源,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多人不理解、有怨言。坚持调整需要有人承担决策责任,需要很大的勇气。杨贵凭借自己的牛脾气,力排众议,主动承认原有方案的错误,大胆承担调整方案的责任,从而确保工程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新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要求停止实施重大工程,杨贵和林县县委根据红旗渠修建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继续修建的决定。当时的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因为支持继续修建红旗渠在省有关会议上被就地免职,在此情况下,杨贵接到通知到省里开会,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同志汇报情况,省里领导要求杨贵同志在会议上就继续修建红旗渠做出深刻检讨。但是,杨贵又一次犯了牛脾气,顶着被批评,被处分的压力,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继续施工的意见,体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品格和心系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风范。他的意见最终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红旗渠工程也得以继续实施。

后来,有记者问杨贵:“当年有人说您主持修红旗渠是搞政绩工程,是秦始皇修长城。您怎么看这种想法?”杨贵说:“工作中不管给我戴什么帽子,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老老实实工作就行”是牛的品格,也是杨贵认准的死理。习近平同志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杨贵犯牛脾气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精神。这是我们今天仍然特别需要的一种精神,我们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也特别需要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无法深入;没有这种精神,我们规范内部管理就会流于形式;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高校就无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弘扬牛品格

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是牛的优秀品质。鲁迅曾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红旗渠项目从启动到完成,历时长达十年。在此过程中,数十万林县百姓积极参与,他们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不计个人得失,不讲任何条件,顽强拼搏,出生入死,用自身的血汗和生命为子孙后代开辟了一条幸福渠。他们从家里带来口粮,每人每天粮食仅有1斤多,根本填不饱肚皮,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为填饱肚子也为了能继续奋战,他们常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民工大规模聚集,住房和铺位远远不够,民工们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睡石缝,还有的干脆天当房子地当床露天睡觉。由于长期遭受寒湿侵蚀,很多人得了关节炎,但仍然坚持在工地。工具短缺,民工们就从自己家里带来铁铲、锄头和小推车等,私物公用,无偿奉献。十年奋战,工地上先后有81人壮烈牺牲,256人重伤致残,轻伤者不计其数,很多人身上留下了一辈子无法消褪的疤痕,但是他们一直在舍命坚持,毫无怨言,生命不息,修渠不止,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林县的党员干部,从杨贵、李贵等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始终战斗在修建红旗渠的前沿阵地,他们与普通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没有搞丝毫的特殊化。他们中有的从事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关键时刻总是冲锋在前。除险队队长任羊成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先后四次负重伤,两次折断腿,还失去了四五颗门牙。女英雄李改云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推开战友,自己却被崩石掩埋;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在崖壁上点炮爆破,排除瞎炮,随时都准备牺牲。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这些人既是林县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红旗渠纪念馆墙上留有他们代表的名字,红旗渠干部学院校园里的灯柱上挂着他们代表的照片。游客与学员们肯定无法记全他们的名字,更无法记清他们各自的容貌,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使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人感动流泪,永生难忘。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杨贵和他的战友们想得最多的是责任和担当。他们对整个工程实行区段承包责任制,将质量责任分解落实到公社、到大队、到个人,在两个公社的作业边界埋下界碑,明确质量保证区域,要求保质五十年,出了问题要问责、保修。正因为如此,虽然红旗渠的施工条件较为落后,所用材料较为原始,但是红旗渠的建设质量堪称样板。红旗渠的水源地在山西,远离林县二十多公里,为了避免后代可能引发争端,杨贵等人在本县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签订协议,出钱买下红旗渠工程使用权,确保红旗渠的水能永远流淌,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就一个贫困县而言,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投入堪称巨大,管理工作无比复杂,但是十年修渠,竟未发生一起贪腐案例。所有党员干部均廉洁奉公、分文不取;整个工程经费使用十分严格,账目自始至终非常清楚,至今可查。十年奋战,住地再难再苦,也没有人动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工作再繁重,也没有人要照顾过自己的家人亲友。红旗渠工程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干净的工程,是铭刻在太行山群峰之上的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杨贵同志因修建红旗渠全国闻名,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45岁就任职河南省委常委、副部级干部,但是他依然踏实做事、不图名利。文革期间,杨贵遭受挫折,下放到五机部在山东的一个农场任副场长,他欣然前往、毫无怨言。可以说,他心里想的始终是事业,是群众,是奉献,而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很轻很轻。无私赢得天地宽,无私才能无畏,因为没有私心,所以他能大胆决策,坚持己见,能带动数十万林县百姓苦战十年。

走在青年洞前红旗渠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渠水,我想,那些一心想往上爬,只顾看上级脸色,到处拉关系、找跳板的官迷;那些热衷于制造短命工程、面子工程,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投机分子;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口担保、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的“四拍”干部等,到此都应该无地自容吧。习近平同志曾说,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他要求党员干部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我们认为,教育事业是育人的事业,也是奉献的事业。我们在高校工作,作为党员干部就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愿为学生付出、为学校付出、为社会付出,红旗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在特殊困难时期,林县人民凭借一股子牛劲,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造出一条人工天河,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真的可谓牛气冲天。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渠哗哗流淌的生命之水,更有了不起的孺子牛精神。这种精神与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所学校的发展振兴,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学习并坚持红旗渠精神,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再艰巨的挑战我们也无所畏惧。学习并坚持红旗渠精神,我们也都有希望成为新时代的牛人。



科院官方微博
推荐热点